数学绘本是小学生接触数学概念的重要工具,能将抽象的数字、图形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故事,如何讲好数学绘本,让孩子既享受阅读又提升数学思维?以下是几点实用建议。
一、选对绘本是基础
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数学基础选择绘本,避免难度过高或过低,低年级学生适合以数量认知、简单加减为主题的绘本,鼠小弟爱数学》;中高年级可选择涉及几何、逻辑推理的内容,如《数学帮帮忙》,优先选择画面简洁、情节连贯的作品,避免信息过载分散孩子注意力。
二、用提问代替讲解
直接灌输知识点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,阅读过程中,可指着插图问:“这张图里有几个圆形?”“如果小熊再买2个苹果会发生什么?”引导孩子观察细节并主动思考,当孩子回答错误时,避免否定,而是用“这个思路很有意思,我们再看一遍”鼓励二次探索。
三、结合生活延伸场景
读完《一起分类》后,可以带孩子整理玩具柜,实践分类与归纳;学习《时间的故事》时,用家里的钟表演示时针分针的运动,把绘本内容迁移到真实场景,帮助孩子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,理解“数学有用”的价值感。
四、角色扮演激发参与感
让孩子扮演绘本中的角色演绎故事,例如阅读《公主斗恶龙》时,用积木搭建城堡,用棋子代表士兵,通过移动棋子计算距离、数量变化,动态演绎能加深对空间关系、运算逻辑的理解,过程中自然融入加减法、方位词等知识点。
五、留白与复盘同样重要
不必急于在第一次阅读时讲透所有内容,结束前留出3-5分钟,让孩子复述最喜欢的片段,或画出自己理解的数学关系图,隔天再问:“还记得小猫怎么分配鱼的吗?”通过间隔回忆强化记忆,同时观察孩子是否真正消化知识。
讲数学绘本的核心在于平衡趣味性与教育性,家长或教师需放下“必须教会某个公式”的执念,转而关注如何通过绘本培养孩子的数学直觉,当孩子主动指着绘本说“妈妈,这个和昨天学的乘法有关系”,便是思维成长的信号,教育不是瞬间的点燃,而是持续的火种传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