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为初中生制作数学绘本?

绘本与数学结合,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,通过视觉化、故事化的形式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像,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,以下分享从选题到落地的完整制作思路。

一、主题选择与框架搭建

图片[1]-如何为初中生制作数学绘本?-趣考网

1、聚焦核心知识点

优先选择学生易错、难理解的模块,如函数图像、几何证明、概率统计,以人教版七年级“平面直角坐标系”为例,可围绕“坐标定位”设计侦探解谜故事,用寻宝游戏串联数轴与坐标变换。

图片[2]-如何为初中生制作数学绘本?-趣考网

2、匹配课标要求

对照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》,确保知识呈现符合第三学段(7-9年级)目标,例如设计“立体图形展开图”绘本时,需覆盖“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”等具体要求。

创作技巧

叙事逻辑:采用“问题引入-探索过程-总结规律”结构,如讲解勾股定理,可设置测量古塔高度的情景,通过不同测量方法对比引出定理价值。

图像设计:关键公式用3D立体效果呈现,复杂推理采用分步动画图示,统计图表可设计成互动翻页形式,增加参与感。

语言风格:避免学术化表达,用“坐标系就像城市地图”“未知数X是待拆的礼物盒”等生活化比喻,每页文字控制在80字以内,重点语句用不同颜色标注。

三、教育心理学应用

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验表明,间隔重复能提升知识留存率,可在绘本中设置“记忆卡片”环节,例如在讲解完一元二次方程后,插入折叠式公式卡,隔5-10页再次出现相关例题。

四、制作工具建议

– 手绘风格:Procreate+Photoshop组合,保留笔触质感

– 矢量绘图:Affinity Designer制作可缩放图表

– 互动元素:InDesign添加AR触发点,扫描插图可观看微课视频

五、教学实践验证

杭州某重点中学的对比实验显示,使用函数主题绘本的班级,在“变量关系理解”测试中正确率提升27%,建议制作完成后先在30人以内小范围试用,收集三类反馈:知识掌握度、阅读流畅性、视觉舒适度,迭代2-3次再正式出版。

教育创新需要持续投入,但每次看到学生指着绘本说“原来数学可以这样理解”,就能确认这种创作的价值,好的数学绘本不是装饰品,而是搭建在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之间的桥梁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