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数学如何做好课程引入
数学课堂的引入环节,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纳程度与兴趣激发,一堂课的“开场”若设计得当,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抽象概念的距离,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,以下是几种经过验证的课程引入策略,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。
一、从生活场景切入,唤醒学习兴趣
数学源于生活,回归生活,在讲解“百分比”时,可模拟超市打折场景:“假设一件原价200元的衣服打七折,实际支付多少钱?”通过计算实际金额,学生能直观感受数学的实用性,再比如“平面直角坐标系”的引入,可以结合电影院座位号、地图导航等常见场景,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的紧密关联。
二、利用问题悬念,激发探究欲望
抛出矛盾或未知问题,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,在“勾股定理”课程中,先提问:“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和4,斜边长度能否用整数表示?”学生尝试计算后,发现答案是5,自然产生“是否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符合这一规律”的疑问,此时再引出定理,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更强。
三、借助直观工具,降低认知门槛
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仍在发展中,教具或多媒体演示能辅助理解,讲授“立体图形展开图”时,用实物模型拆解正方体,让学生观察平面与立体间的转换;讲解“函数图像”时,通过动态软件展示y=ax²的图像随a值变化的趋势,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。
四、关联旧知识,搭建认知阶梯
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,新内容应与已有知识挂钩,学习“一元二次方程”前,可先复习“一元一次方程”的解法,再提问:“如果方程中出现x²项,该如何处理?”通过对比差异,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概念的独特性,强调知识体系的递进关系,能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。
五、设计游戏化任务,活跃课堂氛围
竞争或合作类活动能提升参与度。“概率”课程中,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实验,统计正反面出现的频率;学习“对称图形”时,开展“寻找教室中的轴对称物品”比赛,这类互动不仅强化知识记忆,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。
六、引入数学史或人物故事,增强文化认同
适当融入历史背景,能提升学科的厚重感,在“无理数”教学中,讲述希帕索斯因发现√2而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排斥的故事;讲解“方程”时,介绍《九章算术》中的“方程术”,这些内容不仅拓宽视野,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。
个人观点
课程引入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学生与知识的情感联结,教师需跳出“为教而教”的思维,站在学生视角设计环节:是否有趣?是否易懂?是否有用?我曾在一堂“统计图”课程中,让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并绘制图表,结果发现,学生不仅掌握了绘制技巧,还主动分析数据背后的健康问题,这种真实的任务驱动,远比照本宣科更有效。
数学课堂的“第一分钟”决定了整堂课的温度,用创意点燃兴趣,用逻辑引导思考,才能真正实现“学有所乐,学有所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