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大于和小于符号?

如何轻松掌握小学数学中的“大于”“小于”符号?家长必看实用技巧

孩子初学数学时,“>”和“<”符号容易混淆,导致做题反复出错,掌握这两个符号的核心在于理解含义、强化记忆方法,并结合实际场景练习,以下从基础概念到应用技巧,帮助孩子彻底理清思路。

图片[1]-小学数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大于和小于符号?-趣考网

一、符号含义:先认“开口方向”,再记“谁大谁小”

“>”和“<”统称“不等号”,开口永远朝向较大的数,尖角永远指向较小的数。

图片[2]-小学数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大于和小于符号?-趣考网

8 > 5(读作“8大于5”):开口朝左,8比5大;

3 < 6(读作“3小于6”):开口朝右,3比6小。

记忆口诀:把符号看作“大嘴巴”,总想“吃掉”更大的数。

二、比较数字的3个步骤

1、对齐数位:先比较位数,位数多的数更大。

– 例:23和115,115是三位数,直接判定23 < 115。

2、同位数逐位对比:位数相同时,从高位开始比。

– 例:76和79,十位都是7,个位6<9 → 76 < 79。

3、巧用数轴辅助:在数轴上,右边的数永远比左边大。

三、生活场景应用,巩固理解

将抽象符号与实际问题结合,孩子更容易内化:

1、温度比较:-5℃比2℃冷,5 < 2;

2、价格高低:铅笔3元,书包50元 → 3 < 50;

3、年龄排序:小明8岁,姐姐12岁 → 8 < 12。

四、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

符号方向写反:用“开口朝大数”反复强调;

混淆“等于”符号:明确“=”表示两边相等,单独使用;

负数比较出错:借助温度计模型,理解“-10℃比-5℃更冷(即-10 < -5)”。

个人观点:数学符号的本质是工具,死记硬背不如理解逻辑,家长可通过游戏(如数字卡片对比)或生活提问(“哪杯水更多?”)引导孩子主动思考,逐步建立数感,熟练后,孩子甚至能自行推导“≥”“≤”等复杂符号的用法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